中國派遣學生出洋肄業,肇始于同治十一年,由兩江總督曾國藩設公局于上海經理其事。維時內地風氣未開,所遴送者僅上海、寧波、福建、廣東等處之幼童,且日本未強,故所派學生專以西洋為主。迨光緒二十五年總理衙門后改外務部。議定《出洋學生肄業章程》,奏請疆吏寬籌常年經費,續派高等學生出洋肄業,由是各省咸有派遣之責。日本變法后,游學東洋者亦實繁有徒。二十八年,外務部因有《派赴出洋游學辦法章程》之議,除貴胄學生外,有官派學生,如京師大學堂及各省督撫學政暨各大臣所送者是也;有游學學生,如民間自備資斧出洋者是也。皖省之派遣游學自三十一年巡撫誠勛始,嗣后,恩、馮兩撫繼之。其中學費有自備者,有官給者,有先自備而后改官給者。其官給之費,全年則日幣三百元,半年則一百五十元,又每月零用三元。始歸學務處,每年于七月匯寄,學生向欽使署內按月自行具領。后匯寄之責改歸學務公所。官費所出由于停止大學堂附課生之膏火,光緒二十七年巡撫王之春改敬敷書院為大學堂,另設附課生一百二十名,每年膏火計銀二千七百八十兩,約合龍洋四千元。二十八年八月,學務處稟請 ......
非注冊付費用戶僅能瀏覽前500字,更多內容,請 注冊或付費